集团首页
首页>交通建设报>第二版
查看全部期刊
精彩内容

“双保险”监测超深基坑

本报通讯员 王盛达 王晓辉

“宿迁台预报,未来24小时预计降雨120毫米以上。”今年8月,京杭大运河宿连航道流域持续遭遇强降雨,宿连航道军屯河枢纽挖好的超深基坑不断遭遇着雨水冲击。安全员赵廷紧盯着电脑上不断更新的监测数据,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宿连航道工程西起宿迁,东至连云港,是江苏省航道建设重点工程,建成后将为宿迁再造一条出海新通道。一航局承建的军屯河枢纽,是宿连航道的控制性工程,其下闸首基坑深21.37米,为江苏省船闸领域最深基坑。据项目负责人贾兴介绍,这个超大基坑是在松软的河床下开挖而成的,基坑边坡高且陡,加上施工区域多为膨胀土,浸水膨胀失水收缩,极易发生边坡沉降位移。传统的基坑边坡监测,一般在边坡上设置多个沉降位移监测点,测量员利用全站仪测量监测点高程,与原有标高对比,得出边坡位移数据。一旦数据超标,就要立即做好固坡处理。然而,即使是黑白两班倒,人工测量很难实现实时精准监测。

“能不能用智能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工,实现24小时实时监测?”项目总工陈彬为大家提供了新思路。经过对市场上监测产品调研,结合深基坑监测要求,技术团队初步设计出一套边坡自动监测系统方案。这套系统由立杆、地表位移监测仪、GPS信号接收器等部分组成。工作时,控制系统实时对比地表位移监测仪监测数据,与立杆上端天线接收到的GPS卫星系统初始坐标值,从而获得该监测点的沉降变化量。一旦变化大于设定值,安全员便可通过电脑或手机APP接收到预警信息,第一时间落实加固措施。为了能够高效接收GPS信号,在设备安装时,技术团队反复测算得出,在280米长边坡上每隔25米共布置12根立杆时,GPS信号相互干扰最小。

然而,随着测试展开,新系统暴露出弱点。因GPS信号传输不稳定,新系统监测实时性和精度均有不足。“对于超大基坑而言,细小沉降若不能及时发现,就会埋下巨大安全风险。现在深中通道毫米级安装海底隧道沉管,用的就是北斗卫星系统,咱们也可以试试‘两条腿’走路。”贾兴带领技术人员在立杆上加装了北斗信号接收机,使之与GPS系统同时与地表监测数据进行比对。测试发现,北斗卫星系统对细小沉降的检测精度更优于GPS卫星系统。项目团队通过两套定位系统测量参数对比和方程式计算,不断提升边坡位移数据的监测精度。为了降低阴雨天气对定位系统信号接收的干扰,技术团队又在位移监测仪上加装了一套信号接收器,保证信号接收的稳定性和精准性。

如今,载有GPS和北斗两路定位系统的边坡自动监测系统已正式投入使用。“收效良好,‘双保险’监测基坑边坡,实时性和准确度大幅提升。”贾兴说。他正代领团队着手将这套自动监测系统接入江苏省智慧工地平台,更好为项目施工保驾护航。

地址:中国北京德胜门外大街85号 邮政编码:100088 E-Mail: bjb@ccccltd.cn(我要投稿

电话:86-10-82016500京ICP备0600554号Copyright@2008 中国交通建设报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服务: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10-82016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