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首页
首页>交通建设报>第二版
查看全部期刊
精彩内容

穿越淤泥建管廊

本报通讯员 王晓辉 陶超

2021年亚青会的脚步日益临近,作为主会场所在地的汕头市东海岸新城,已被浓厚的亚青元素装点。站在整洁清爽,活力满满的新城街头,项目经理姜华指着脚底下说:“这下面就是我们建成的综合管廊,水电网各种管线都集中在管廊里。”

由中交投资和一航局联合建设投资的汕头东海岸新城综合管廊,总长14.65公里,由三纵三横6条管廊组成。今年7月,汕头管廊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成为2021年亚青会的配套项目。

综合管廊采用明挖现浇法施工,第一步就是在管廊建设区域打桩。“施工地质含淤泥质土,具有易触变性,承载力较低。打桩的目的就是为管廊再造一个稳固的地基。”项目总工程师谭伟军介绍。按照施工要求,全线以1.1米为左右间隔,1.2米为前后间隔,共需打设约9万个桩,待桩体打入地下20米后,再开挖基坑浇筑管廊。然而,由于地处海岸边,地质松软,采用普通桩打设,精度难以控制,易偏桩,地基承载力也无法保证。经过考察,一种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引起了技术团队的注意,这种桩具有高粘度特性,沉入精度易控,还能够牢牢吸附在黏土层上。但桩基强度较低,基坑开挖时,挖机一旦触及桩头,容易发生断桩,影响整体地基稳定性,因此,大家的注意力转移到如何降低断桩率上。

谭伟军带领技术团队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入手,形成了“粗挖+细挖+人工精挖”的施工方案,首先采用大挖机挖至桩顶以上2米,再用小挖机开挖至桩顶以上0.3米,最后采用人工进行清理。如此一来,将断桩率有效控制在5%以内,综合管廊根基牢牢打入淤泥。

过了一关,难题又至。因临近海岸,地层含水量高,而管廊深埋地下,做好防水是重中之重。为此,技术团队决定先为管廊定制一身“钢铠甲”。按照管廊线性,大家将钢板桩一排排打设在基坑两侧,再用钢围檩连接钢板桩,为管廊穿上了“钢铠甲”。“打铁还需自身硬,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有一幅强健的身板。”谭伟军一语道出关键,通过对“管廊自身防水”的研究讨论,一套双管齐下的技术方案新鲜出炉,具体就是先用1.5毫米厚的高分子防水卷材将管廊“包裹”起来,再对管廊内壁涂抹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涂料,形成一层密不透风的防水层。“内外兼修,让管廊真正成为了防水高手。”谭伟军笑着说。

经勘测,沉管受力地层以粉质砂、淤泥为主,地质不均匀沉降,也是建设者不得不面对的一道难题。汕头管廊每管段长25米,开工前,管段计划采用带有凹槽的承插口咬合连接,但刚性有余、韧性不足的承插口,在地质沉降的浮动中极易断裂,导致管廊漏水,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管廊结构的永久损坏,谭伟军决心拿出新方案。

通过查阅国内外经典案例,谭伟军和技术团队大胆提出了使用平插口的想法。平插口连接管段的方式就像堆积木,直接将相邻管段顺直拼接,并在连接处设置环状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由于平插口连接处具有较强的柔韧性,能随地质沉降多角度弯折,即使达到20毫米最大沉降,也能以柔克刚不断裂,避免了不均匀沉降给管廊带来的破坏。新工艺一经实施,管廊施工工效与质量大幅提升。

地址:中国北京德胜门外大街85号 邮政编码:100088 E-Mail: bjb@ccccltd.cn(我要投稿

电话:86-10-82016500京ICP备0600554号Copyright@2008 中国交通建设报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服务: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10-82016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