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首页
首页>交通建设报>第二版
查看全部期刊
精彩内容

陈贵:中国就是0022和0948

1979年,天津航道局船舶检修厂3000吨级船坞建成

本报通讯员 覃业璇

第一次见到陈贵的时候,他亲自开的门。我绝没有想到眼前这个精神矍铄,谈吐清晰的老人已经88岁高龄了。“我1948年参军,在部队里是一名电报员……”陈贵虽然年事已高,但讲到往昔岁月,依旧神采飞扬。

“我没有什么特殊的经历,也没有作过多大的贡献,我做的都是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应该做的。”这是陈贵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的一句话。陈贵是河北赤城县人,1948年,正值国民党军队北上围攻解放军之际,15岁的他毅然加入了解放军。“当时参军没想那么多,咱也没多少文化,就是想着要给对咱老百姓好的解放军出出力!”但年龄过小的陈贵没有如愿以偿扛枪上前线,考虑到当时情报传递的重要性,陈贵成了一名通信兵。他在电报的专业道路上,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坚决服从命令,领导让咱干嘛咱就干嘛!”7年的当兵生涯,陈贵把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时我们就集体窝在一个小房子里开展电报工作,屋里不能见光,窗户也必须密封起来。”陈贵对当时工作的场景记忆深刻。由于军情紧张,作为军队绝对机密的场所,电报电台实行24小时值班制,每8小时倒一次班。值班期间报务员必须连续全神贯注,随时准备接收和发送电报信息。不到三十平米的小屋子,陈贵和他的战友们一坐就是一天。睡着大通铺,啃着硬馒头,穿着破布鞋,就在这样的条件下,陈贵把手中的电报工作干到了极致。期间,从普通的报务员到报务长,再到独立管理一个电台的报务班长,他通过埋头苦干和钻研成为了当时部队里少有的“电报专家”。

“我永远是台里的一员,我永远是党的兵!”陈贵指着老照片上佩戴着解放奖章的自己,眼神里写满了自豪。

1955年,陈贵退伍转业至当时的交通部天津航道局继续从事电报工作,也正是在这里,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战场上党员都是冲锋在前,工作中党员也都会申请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陈贵说,“那个时候条件很艰苦,国家到处都在搞建设,我就想着即使是发电报,也要到最苦最累的地方去。”就这样,陈贵上了当时天航局挖泥船——“建设号”,在船上一呆就是十数载。在那个通信不发达的年代,陈贵和他背包里那台小小的电报机成为整个“建设号”同陆地通信的唯一途径。船舶的施工状况、是否到达施工区域、是否出现意外情况、下一步指令等等信息都要透过电报来传达,陈贵的工作就是全天候守在船舱里,随时准备接收来自陆地上的消息。

“当时的船上设施条件很落后,干活进度也慢,一旦忙起来,船员长时间下不了船是常事。”陈贵回忆道,“除了日常的工作外,我还有个关键任务就是替船员们联系远方的家人。”对待这项任务,陈贵显得格外认真和严肃,那时候收发电报的成本很高,往往电报信息都只有短短几个字,陈贵总要一字一句斟酌推敲,确保信息表达无误后才会发送出去。他最常发的电报是“儿安,勿念”。短短一封电报,寄托的是整条船的乡愁。

1994年,随着通信技术越来越发达,陈贵和他的电报机一起光荣“退休”。他总算可以闲下来陪陪家人,享受享受晚年生活。“我们的退休代表着国家的日益强大和进步。”陈贵对此感到很荣幸,“但不管时代怎么变化,认真负责、敢于冲锋的精神要传承下去。”

陈贵的记性虽然大不如从前,很多故事的细节难以记清,但提起电报,他还是滔滔不绝。“中国就是0022、0948,看到0022我就想到‘中’,看到0948我就知道是‘国’……”这是陈贵脑海里印象最深的两个字,也是他永远放在心上最重要的两个字。

时至今日,他还总能在梦里听到电报机的“哗哗”声、字锤敲打的“哒哒”声,记起华北军区司令部小房间里数十台电报机混在一起如涛如浪的声响,记起那个战火纷飞却又激情澎湃的时代。那里,曾是他为之奋战过的战场!

地址:中国北京德胜门外大街85号 邮政编码:100088 E-Mail: bjb@ccccltd.cn(我要投稿

电话:86-10-82016500京ICP备0600554号Copyright@2008 中国交通建设报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服务: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10-82016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