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长隧道里的红色疲劳唤醒区
本报通讯员 邓晶 武泽宇
众所周知,在传统隧道里驾车行驶,单一的隧道环境极易引起司机的视觉疲劳。可是,在云南省昭泸高速公路的南天门隧道里,有一段长约200米的疲劳唤醒区得到来往行车人员的赞誉。
这段疲劳唤醒区以“红色基因”为主题,隧道两侧的壁画内容包括漫漫长征路、长征胜利会师、党的历史发展进程、民族大团结四部分,通过多种光源变化,以光影交汇成多姿多彩的窗外风景,为驾驶员和乘客带来视觉享受和文化熏陶,更为行车安全保驾护航。
昭泸高速公路是云南昭通市到四川泸州市的省际高速公路,其中南天门隧道长约6公里,属于特长高瓦斯隧道,是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中咨集团承建南天门隧道疲劳唤醒专项工程。项目开工前,如何设置“疲劳唤醒”区的最优位置和距离成为项目团队面对的首要难题。
早在2018年年初,中咨集团积极响应交通运输部号召与北京多所高校联合开展《特长隧道疲劳唤醒技术研究》的课题研究。通过对交通心理学、驾驶人因工程学、道路安全工程学等跨学科理论和技术等方面的融合研究,提出特长隧道驾驶疲劳形成、唤醒机理。基于疲劳唤醒机理,研究驾驶员疲劳压抑唤醒时对光源及色彩的需求特性,中咨集团提出了满足驾驶员安全舒适驾驶需求的特长隧道疲劳唤醒景观段设置技术。
项目总工程师赵宇邀请参与《特长隧道疲劳唤醒技术研究》课题的技术专家加入研究小组,通过查阅研究成果和反复讨论,小组成员发现特长隧道驾驶疲劳唤醒区设置间距以4公里为宜。结合南天门隧道工况,他们最终决定在第四加宽车道处作为疲劳唤醒区的起点,实现唤醒效果最佳。“考虑到隧道的设计时速80公里,有效唤醒时间为6至7秒,我们选取了200米作为最佳疲劳唤醒距离。”项目经理孟磊介绍。
疲劳唤醒区的位置和距离解决了,可是设计方案还未敲定。方案讨论会上,赵宇提出:“隧道可采用涂料+LED洗墙灯方案,通过多种变化光源结合墙面当地特色的图案起到视觉冲击的效果。”该想法经济适用,具备可行性,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如果选用蓝、紫、青作为唤醒段主色,配合暖色调光源,是否可以使唤醒效果达到最佳呢?”孟磊沉思了许久,进一步丰富了设计方案。
实施过程中,项目团队通过平衡唤醒墙面的高度和亮度,将光效产生的视觉对比调节至最佳。在图案设计上,孟磊还专程邀请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3位教授亲临项目现场参与设计和绘画过程。经过调研发现,云南省从成立川滇黔边区特委和游击纵队以来,积淀了浓厚的“红色文化”。团队成员一致决定采用“红色基因”主题,结合云南省丰富奇特的自然景观和淳朴浓郁的民族风情,通过时间轴的形式进行生动展示。
中咨集团特长隧道疲劳唤醒技术方案已在京礼高速公路上落地实施,与昭泸高速公路南天门隧道共同成为我国少有的拥有“唤醒”功能的“网红”隧道。
地址:中国北京德胜门外大街85号 邮政编码:100088 E-Mail: bjb@ccccltd.cn(我要投稿)
电话:86-10-82016500京ICP备0600554号Copyright@2008 中国交通建设报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服务: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10-82016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