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首页
首页>交通建设报>第二版
查看全部期刊
精彩内容

延伸幸福的“天路”

本报通讯员 丁玉霞 任锦阳

“出门都是砂石铺的土路。一下雨,路就变得坑坑洼洼,走路鞋子都陷到泥巴里。”在三公局109国道西藏那曲至拉萨段项目部的一次讨论会上,当地老党员次仁皱着眉头谈起西藏以前的交通状况。

已到耄耋之年的次仁,亲眼见证了西藏60年来的发展与变化。他说:“那时候交通极不方便,村里人只能以放牧为生,收入低,年轻人出路少,基本没啥大学生。现在路通了,大家的生活也变好了,村子里多了好多文化人。”

不过建设过程充满曲折与困难。项目部员工先后有200多人上了高原,最后留下的只有80人,协作队伍的流失情况则更加严重。与平原施工截然不同,在平均海拔4300米的青藏高原,不仅对施工机械、工序等要求更加严格,同时也考验着项目员工的意志与毅力。没有清洁的水喝,没有温馨的住房,皮肤被晒得黝黑,几个月才能洗一次热水澡,几个月才能理一次发……安保部长张克华说:“能留下的都是好汉。”

项目建设者们不仅有着坚韧的毅力,还有胸怀乐善的热心肠。“经常有发生高原反应的司机来寻求帮助。冬天晚上,雪天路滑、车子抛锚的情况也多,我们这儿都无偿给大家提供帮助。”安全总监王长林回忆说。项目部配备的医疗室作为救助站对外开放,向有困难的人伸出援助。

虽然那拉项目地理条件恶劣,但生产用的主要设备却都是新设备。“引入新设备后,以1片20米的箱梁为例,环形钢筋加工只需4个小时,钢筋弯曲合格率也显著提高。”项目经理陈慧伟说。在工人身旁,钢筋数控弯曲机、数控智能张拉压浆机等先进的智能化设备高效运转。

“在西藏修路不易,安全更是重中之重,我们这条路要经得起检验,对得起人民。”王长林介绍说,“员工在上岗前,必须经过三级安全教育,从多方面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实打实地增强安全意识。”两年建设期内,那拉项目累计培训40余次,培训人数达1200人次。

此外,项目积极选用当地机械设备,聘用当地群众参与施工,为当地脱贫致富注入动力。截至目前,共有141辆当地机械设备在此施工,50多名周边村民就业于此,促进当地农牧民增收2460万元。

建设者们还积极融入西藏,开展各类公益助学活动,帮助群众春耕备耕,为困难党员捐赠生活物资,被当地居民亲切地称为“康卓”。

西藏籍大学生拉姆卓嘎对项目特别感激:“现在一个月工资加高原补助有1万多元,还能为家乡建设公路作贡献,我心里很有成就感。”

羊八井镇桑巴萨村村民扎西微笑着说:“在旧西藏,我们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没日没夜地给农奴主家干活,简直暗无天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收入又很可观,真的很幸福。项目中的汉族同志很能吃苦,来帮我们修路,大家团结互助,关系都很好。”

地址:中国北京德胜门外大街85号 邮政编码:100088 E-Mail: bjb@ccccltd.cn(我要投稿

电话:86-10-82016500京ICP备0600554号Copyright@2008 中国交通建设报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服务: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10-82016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