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首页
首页>交通建设报>第二版
查看全部期刊
精彩内容

“小马”也能拉“大车”

本报通讯员 胡萍

“行,这个设计方案符合我们的预期,可以落地了。”2017年6月,在为期两个月的紧张工期里,来自振华重工的技术团队终于拿出了令船东满意的设计方案,技术经理张新如释重负。

这就是深中通道项目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一航津安1”,它是项目沉管隧道施工的关键设备。“这么大的体量,绝对是世界首创!目前一体船已获国家专利,正在申报国际专利。”如今提起一体船,张新的嘴角堆满了笑。但两年前,他还一度为船的设计难题苦恼到失眠。

“从施工工艺到船型设计,国内外都没有母型船参考,且项目周期短、系统多、涉及专业繁杂,对我们团队来说充满了挑战。”张新团队临危受命,凭借着在港珠澳大桥上积累的经验,承担起一体船的设计工作。

海上施工作业必须考虑现实交通。深中通道位于港珠澳大桥北面,航道之繁忙不输一线城市的早高峰,封航施工不切实际。但如果延续港珠澳的沉管运输经验,为沉管拖运安排数只小船“护航”,可能导致海上交通堵塞甚至瘫痪。加上该区域水道过浅,每增加一辆作业船只,航道疏浚量和施工成本都将成倍增加。

“船东提出要做运送安装一体船的构想。”团队核心成员董美余说,“以前的运输船只能承载沉管,航行得靠其他船只拖拽。一体船就不一样了,它既能负重,又能远航。”那段时间,设计人员成天泡在办公室,查资料、画图纸。“有时候大早上进到会议室,出来天都黑了。”张新说。经过两周不眠不休的沟通,长195.4米、宽75米的船型终于出炉,像一个倒U,两边长、中间空,沉管正好可以嵌进去。

“要想一体船在航道繁忙期也能正常施工,我们必须得让它自己‘动’起来。”船型确定了,一体船的推进系统选型成了“拦路虎”。就在大伙一筹莫展之际,张新笑嘻嘻地走进了办公室。一问才知,原来昨天在机场候机,他被一个小孩摆弄着的船具模型吸引住了。这一下子敲醒了他,“对啊,为什么我们不做个模型船呢?”

说做就做。设计团队立马联合702研究所、上海交大,以方案原图为参考,等比例做了只模拟船。“可别小看了这只船,我们所有的一手数据,都是它贡献的。”张新笑着说道。

“1万多千瓦没必要,7千千瓦又动力不足,我们试试9千千瓦的。”“现在我放个横向冲击水流,你来操纵小船,看看能不能保持航线?”端午节这天,董美余和设计人员“泡”在模型试验水池边,这是他们做的第13次船模试验。

“快看!成了,成了!”循着设计人员激动的叫喊声看去,只见小船在模拟水流冲击下,正加大马力,平稳前行。这一结果可乐坏了大伙儿。最终,配备2套9280千瓦主推进系统,8台大功率侧推系统的主机直推方案得到用户认可。“这是首创,国内还没见过尺寸这么大、功率这么高的设备呢。”董美余自豪地解释道。

船能动了,还有一个问题横亘在设计团队面前。深中通道项目中,沉管预制场、一体船制造厂以及最终施工地的位置都不相同。这意味着一体船要多次往返预制场和施工海域。“从重量上看,沉管吨位几乎是一体船的4倍。面对沉管这样的‘大家伙’,如何保障‘小船’能够安全‘抱牢’沉管,这点困扰了我们好久。”董美余将这种困难形容为“小马拉大车”。

刚性链接方案刚提出那会儿,会议室里火药味十足。“沉管本来就笨重,刚性链接缓冲力又大,很小的相对运动都可能造成沉管破裂,出了事谁负责?”“港珠澳大桥钢丝绳式绑扎很成功,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借鉴?”“海底‘解扣钉’可不像日常解衣服那么轻松,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船东的一声声质疑,给团队泼了盆凉水。

为了找到最佳的绑扎方案,设计团队分成两批。一批人开技术研讨会,一批人前往实验基地继续做船模试验。经过反复论证,设计团队最终提出一个双保险方案,“我们优化了之前的支墩、拉杆共同作用方式,在船体上又安了几双‘钢丝手’,牢牢‘抱’住沉管。”说到这,张新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设计工作基本完成,战场将转移到现场。看着一体船从无到有,一步步成型,悬在张新心口的大石头总算落地,他打趣地说,“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

地址:中国北京德胜门外大街85号 邮政编码:100088 E-Mail: bjb@ccccltd.cn(我要投稿

电话:86-10-82016500京ICP备0600554号Copyright@2008 中国交通建设报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服务: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10-82016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