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首页
首页>交通建设报>第二版
查看全部期刊
精彩内容

石头缝里抠成本

本报通讯员 梁政 苗澍野

朝阳刚从东海升起,数十艘作业船舶的汽笛声和上百辆运输车的轰鸣声便已响彻舟山大小鱼山岛。上航局鱼山项目部指挥室里,项目常务副经理罗颖舟正眉头紧锁,摆在他面前的,是工程部刚报上来的一组数据。

“别说盈利,这样下去连成本都不够。”罗颖舟提高了嗓门。几天施工下来,实际抛石量远超理论抛石量,可有效量日均仅3000方。成本问题变得严重起来。此时,他们全力冲刺的是大小鱼山项目大桥接线成陆拓宽工程水上抛石施工。

施工区域淤泥层厚,承载力低,沉降不均匀导致抛石量大增。再加上水流急、水深大,抛石精度也大受影响,复杂状况远超预期。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分析。

客观情况改变不了,工艺流程没有问题,但抛石量居高不下,可见问题出在工艺上。“我们就朝这个方向努力,好好找对策,石头缝里抠成本。”罗颖舟坚定地说。

攻关小组立即行动,在工艺上找原因。

一番探寻,还真发现了问题所在:船舶定位抛石工艺较为简单粗放,使得抛石边线很难得到精准控制。此外,大小块石配比不合理,造成抛石空隙率增加,尤其是在恶劣水文条件下,抛石不均匀会造成石料流失,进而导致重复施工。

几经研讨后,攻关小组提出“建立测量控制网,进行网格法抛石”的精细化管理手段。施工前,先确定好边线,然后每隔十米划分一个施工网格,计算出理论抛石量。施工过程中,利用GPS对施工船舶精准定位,然后再进行抛石。每抛一个网格,马上对比抛石量差别。“这样就把整体误差控制,变成各网格误差控制,有效规避漏抛和区域外抛的情况。”项目材料部副部长孟苗解释道。

针对大小块石配比不合理问题,项目部安排专人进驻料场选料,根据不同抛填位置对于石料粒径的需要,建立选料台账,并结合工况反复对比、总结经验。还进一步规范石料选用班组、自卸车运输班组、抛石船班组,石料由哪辆车运、哪条船抛、抛到什么位置,均实现一体化动态信息管理。

找到病根,肯定能解决问题,攻关小组对新工艺信心满满。事情却没那么简单。新工艺应用后,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抛石量,但施工现场仍有抛石不均匀的情况。究竟是哪个环节还有问题?大家陷入了迷茫。

“可能是‘灯下黑’,赶紧上船看看!”罗颖舟的一句话点醒了众人。

于是,攻关小组轮流上船进行调查,对可能影响抛石不均因素逐一进行现场排查。然而,这最后的“漏网之鱼”格外“狡猾”。尽管攻关小组睁大眼睛死死盯着船舶施工的每个环节,却依旧未能发现任何线索。咸湿的海风、刺眼的阳光、恶劣的海况,让这种挫败感更加强烈。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黄昏时分,蹲守现场的孟苗还在不停地思考。当他准备跨上交通船返回项目部时,交通船却在起伏的海浪中不停变换位置,难以下脚。孟苗盯着看了会儿,又急忙转身观察了几组抛石施工,并对施工图和实际位置进行对照,欣喜地大喊一声:“总算闹明白了!”

原来,抛石驳船通过连接锚缆绞机移位时,船体在较大的海浪中一动便是十多米,导致抛石作业难以准确定位。同时,在部分浅水区域,由于大船移动不便,极易出现抛投不均匀的情况。

针对这些问题,攻关小组严格把控现场,指导抛石驳船每次仅移动两米,并专门派遣小船对浅水区域查漏补缺。一番辛苦总算没有白费,抛下的石头终于互嵌得结结实实,抛石量下降了25%,日均有效抛石量从3000方提高到6060方。

目前,水上抛石施工已全部完成,项目部仔细算了一笔账,综合成本共计节约两百多万元。“这都是我们精细化管理后,点着灯笼,瞪大眼睛,硬从石头缝里抠出来的。”罗颖舟说。

地址:中国北京德胜门外大街85号 邮政编码:100088 E-Mail: bjb@ccccltd.cn(我要投稿

电话:86-10-82016500京ICP备0600554号Copyright@2008 中国交通建设报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服务: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10-82016909